专业从事企业宣传片制作-企业广告片拍摄-视频剪辑包装-影视剧微电影拍摄制作

24小时咨询电话

133-9090-2185

当前位置:宣传片制作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视频拍摄制作之如何使画面具有胶片感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10-11 12:14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视频拍摄制作之如何使画面具有胶片感;想让数字图像的画面看起来有胶片的感觉,有两种方法。来看看这两种方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操作。

  说起来,胶片感这种东西挺玄乎的。每个人喜欢的胶片感风格都不太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目前营造胶片感有两个最流行的基本方法,但它俩走的路线却恰好是相反的。

  视频拍摄制作之如何使画面具有胶片感,我想我搞懂了。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二十一世纪初,胶片视频拍摄开始过渡到数字拍摄,但新兴的数字拍摄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那股浓浓的“数码感”画面。慢慢的,人们都认识到造成这种画面的原因有两个:过度锐化的画面细节和过于艳丽并且总会发生色彩失真的亮部。

  早期的高清摄影机(索尼F900,说的就是你!)只给了两档过曝的宽容度。亮部往往被裁切得不堪入目,而且还经常发生色彩失真(常见的就是偏青色或者偏粉色)。然而对我们这种习惯处理胶片的人来说,用数字摄影机给电视广播进行拍摄的经验原则就是将主要细节保持在低亮度水平(SAU -40, SAU就是Sony Arbitrary Unit索尼任意单位,是胶片的吸光量,简单理解就是曝光度),而拍磁转胶(将录像磁带转换为胶片的图像技术)甚至直接处于全黑。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而松下的VariCam就十分不错,色彩表现很细致、很准确甚至很有胶片感,虽说只能拍摄720p,但由于很多摄影师被它“不那么‘索尼’”( "non-Sony" look)的画面所吸引,因而当年在人气上也是远胜F900。VariCam包含的几种伽马曲线都对亮部进行了比较强的压缩。虽说拍出来的画面都还要经过调色处理,但由于VariCam可以稳定画面亮部的饱和度,而且充满胶片感,一般就直接用了。

  随着摄影机不断改良,机器的宽容度也越来越高,画面还是不怎么有胶片感。直到2010年Arri Alexa Classic闪亮登场,像我一等从胶片入行的DP们才feel到被数码新世界所接纳。这台新机器神奇的地方在于,他整个宽容度都是实际可用的,而不用为了保护亮部和防止发生色彩失真,而不得不把肤色压在60%亮度以下,用Alexa你可以自由的对画面进行过曝或者欠曝处理,看起来一律美美哒。所以自Alexa之后,过曝或者欠曝处理从保护细节不得已而为之变成了自由的创意表达手法。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Alexa拍出来的画面颜色实在让我着迷,所以我开始想要找到它这么神奇的原因。于是我弄来了一台索尼F55(当时还没有EI模式)和一台Alexa,两台机器都对准色卡然后一点一点地把曝光度往上调,看看再曝光度攀升的同时色彩饱和度有什么变化。

  自定义模式下,索尼F55在亮度达到70%的时候色彩才停止饱和化,这时候画面亮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色彩失真,矢量示波器上的形状看起来跟一只缩了水的海星一样。Alexa呢,矢量示波器上的形状在亮度达到35%的时候就停止膨胀了,而后一直固定在一个稳定水平,即使曝光度继续往上推,画面颜色也仅仅是亮度提高了,饱和度没有发生变化。

  而胶卷看起来的效果就是像Alexa这样的,至少一般人是这么理解的(假如你不是如同调色师那么细抠的话)。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视频拍摄通常为了营造胶片感,调色师都会把暗部的饱和度往下压,但他们的做法对于我这个实际拍过胶片而且还很满意Alexa的胶片感的人来说,显得好像有些相违背。我是很喜欢胶片感的画面,但是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格外留意低饱和度的画面亮部,而他们却死死压着暗部的饱和度。

  当我搞明白之后,确实觉得自己有点小白痴。之所以我会习惯注意亮部,是因为我在数字摄影技术还存在很多缺陷的时候开始接触这项技术的。

  胶片上我可以任意地对亮部进行过曝,让窗外光这些画面元素直接爆掉,甚至可以利用环境光来进行拍摄。为什么可以这么任性?因为在胶片上亮部到纯白的过渡十分柔和,而且纯白也不会发生饱和度失真。胶片hold得住亮部和高光,但是暗部通常会一片黑。而数字摄影能够在暗部保留更多细节,但却会“见光死”。

  而且正片的暗部也会一片黑。我入行的时候接的活一般都是长片,所以我会格外留意正片的画面效果。正片在暗部的动态范围甚至都没有胶片高,因为正片暗部密度要足够高才能挡得住放映机的光,这样放映画面的黑才能看着比较纯正。而调色师一直是接触负片的,所以他们的整个体验才会跟我不一样。

  (小科普:旧时的电影制作流程是,电影的剪辑母带或剪辑决策表(edit decision list,简称EDL)要通过批准,然后原底片(Original Camera Negative,简称OCN)才会由底片剪辑师(negative cutter)根据剪辑母带或者剪辑决策表进行匹配和组合,接着就会从这堆剪好的底片里面冲洗出一些校正拷贝(Answer Prints),在冲印校正拷贝的时候,胶片的密度和颜色就会根据主创人员的意见进行调整。接着,会再用剪好底片洗出中间片(Interpositive prints,简称IP),在检查确认和校正拷贝一致之后,每一份IP都会再冲洗出一份或多份翻制底片(Dupe Negative),接着正式用于放映或发行的成片才会用这些翻制底片进行冲洗。而调色师则是在校正拷贝冲洗时对颜色进行调整的。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我在Widescreen Museum找到这卷《阿拉伯的劳伦斯》的65mm负片扫描图片。(是个很好的网站,大家都应该好好去看看(翻译注:但是那个网页设计真的是古老...))接着我导入到Lightroom里随意调了一下: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如你所看到的,在负片上,暗的区域其实就是亮部,亮的区域反而是暗部。而极大多数色彩信息都集中在中间调上。有趣的是,由于胶片透明的原因,暗部过渡很快。

  正片与负片两者是相反的,正片里透明的部分就是亮部信息,负片里透明的就是暗部。但无论是正片还是底片,提高片基的透光度都意味着减少色彩信息。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作为一个用胶卷拍摄的DP,我知道暗部的动态范围很小,因为胶片的材质特性使得画面暗部还没表达出什么细节,就全被压到纯黑了。这也是胶片的无奈之处,不然的话胶片很难表现纯正的黑色。但另一方面,那时候调色师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他们是直接在负片上做文章的,所以说他们可以尽情地对负片暗部进行调节以保留尽可能多的画面细节,即使这些暗部细节在负片冲印成正片的时候,可能最后都没有保留在正片里面。

  同理,数字摄影机所捕捉到的暗部细节,其实在磁转胶转到胶片画面上,都没有办法很好地保留,因为胶片正片没有能力承载胶转磁设备从负片获取的所有画面细节。

  简单说来就是:

  1、如果你习惯用负片进行调色,那你就会习惯于将数字图像调得像是磁转胶的负片画面那样,习惯于控制数字图像暗部的饱和度,因为负片在逐渐过渡到透明部分的时候,色彩饱和度也会逐渐降低。

  2、假如你更习惯于看冲洗好的正片,你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在控制数字图像亮部的饱和度,因为正像胶片越透明色彩的饱和度就越低。

  

 胶片感画面: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操作?

  我个人觉得,大多数调色师可能会结合这两种技法同时运用。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摄影机都着重于画面亮部的饱和度控制,例如Alexa绝对是这样,搭载Light Iron色彩科学的Panavision DXL2也是这样,RED也绝对是这样。

  当然把注意力放在亮部的调节上也是明智的,毕竟一般人都是看正片才看得出来胶片感,随着数字投影仪的出现,模拟胶片的重要性慢慢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好数字拍摄技术创造出更精美的画面。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亮部模拟胶片还是暗部模拟胶片就不重要了,因为两者都可以达到创作需求。

  视频拍摄制作之如何使画面具有胶片感带到这里,欢迎交流分享~

推荐新闻:
收缩